韶光流转,盛事如约,必赢优惠y272net即将迎来建校十五周年庆典。十五年来,学校筚路蓝缕、艰苦创业,野湖荒原起学堂高楼,泥泞阡陌变林荫大道,成就了今天的校园新貌。一路走来,学校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校训“弘德博问,和谐拓新”是其简明扼要的高度概括。校训凝练、诞生的过程,正是学校一直以来准确把握学校定位,厘清办学思路,确立办学目标的过程,体现了工商人办学兴教、育才兴邦的教育家情怀、企业家精神。
2002年初,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的若干规定,经国家民委同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武汉弘博高校设施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南民族大学联合办学,挂牌成立“中南民族大学弘博学院”,尔后更名“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学校创办之初,作为中南民族大学的二级学院,沿用民大 “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
但是作为“新的机制和新的模式”的“独立学院”,学校有自己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其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和民大校本部的二级学院有很大不同,不能照搬本部,必须因校制宜,赋予新的理念和涵义。学校秉承民大严谨治学、艰苦奋斗的优秀办学传统,结合弘博集团敢于进取、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不断提炼新机制新模式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坚持以“质量作沃土,特色育生机”的办学之路,力求探索一种符合独立学院定位的“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有素质、有技能、有特长”的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004年,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规范管理办法》8号文,提出“六个独”的办学规范,进一步突出独立学院这一新机制新模式的“独立性”,学校在逐步明确独特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的同时,启动校训征集活动。校训的征集活动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情关注,通过系、部、各职能部门,展开过热烈讨论,虽然没有形成定论,但大多数相对集中在合乎这个新办学校的特性如创新、开拓、弘德、博学等元素上。
2005年,基于办学实践,学校在征集校训的基础上,整理出 “弘德博问,整合拓新”的校训初稿(前者侧重治学育人模式,后者侧重发展方式理念),提交校暑假发展研讨会专题讨论。是年7月28日讨论会上,学院领导、系主任、中层干部齐聚一堂,各抒己见,有提“立德、立功、立言”的,有言“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走多远”的,有主张“小不是美,大不是美,从小到大才是美”的,等等不一而论。大多数人认为,一校之训应该有其内涵,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主张与表达,也是校风、教风、学风的倡导和要求,作为一种办学精神,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最后,形成倾向性意见,支持“弘德博问,整合拓新”的校训初稿,但是通过讨论,丰富了这八个字的内涵。
2005年11月27日,学校召开董事会会议,通过了“弘德博问,整合拓新”作为校训的决议。12月20日上午,学校向民大校党委会汇报工作,其中校训、校徽是汇报内容之一。党委会上, 校领导们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立意高远,将校训中的“整合”改为“和谐”,定为“弘德博问,和谐拓新”。自此,“弘德博问,和谐拓新”的校训镌刻成铭,矗立校园,既为办学初心,亦为治校指引。
2006年,为进一步明晰校训内涵,为更好地宣传校训,也为更好地凝练办学理念,学校请吴天明教授对校训进行释义。吴天明教授立足办学实际,引古论今,释义如下:
弘德——弘扬高尚的品德。弘:光大,发扬。《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德:道德,品质,善行。此处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这是做人育人的准则。
博问——广泛地学习请教,详细地探讨学问。博:广泛,普遍。《礼记·中庸》:问:求教,详细探讨。这是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和育人的方法。
和谐——和睦团结,同心同德。和:谐也。《礼记·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左传·成公十六年》:“上下和谐,周旋不逆。”谐:协调,融洽,和合。《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是追求全校团结和睦,民主治校,多元文化相融的大学文化。
拓新——开拓创新,不断进取。拓:开辟,扩展。《后汉书·窦宪传》:“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新:初次出现。《诗·大雅·文王》:“周虽旧都,其命维新。”这是强调不断改革的创新精神。
综合而言,校训推崇力倡的是:立德为先、弘扬高尚的做人品德,广泛求问、认真钻研的学习态度,和谐团结、同心同德的人文理念,共同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它高度凝炼了学校办学宗旨、育人方针、文化特色,经过时间的沉淀,已逐渐融入工商的灵魂,引领一代代工商师生成长成才。
十五周年校庆,是学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是学校凝心聚智、再创辉煌的新起点,“弘德博问,和谐拓新”将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熠熠生辉,永放光彩!
作者:党委副书记 孙松发